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9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60篇
财政金融   106篇
工业经济   124篇
计划管理   457篇
经济学   467篇
综合类   393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38篇
贸易经济   213篇
农业经济   211篇
经济概况   44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41.
欧盟研究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统筹科技优势资源,集中一切力量为当今世界面临的经济社会挑战提供科技与创新解决方案。科研基础设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跨成员国和跨不同区域的科技人员提供高效的联合研究平台,创造研发创新机遇,促进知识积累与经验共享。本文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及其未来发展路线图进行总体研究,就其建设与运行的管理结构、资金投入、法律安排、程序运作、评估方式、国际合作,以及未来政策走向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线索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2.
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科技服务业动态吸收能力的概念内涵。沿循吸收能力整合分析的思路,以创新战略为导向,重点对科技服务业的动态吸收能力运行过程中的学习机制、知识整合机制以及网络调节机制整合框架进行论述。进一步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和扎根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情境下的典型科技服务业企业案例进行深度的探讨。选取东风设计院汽车焊装技术服务进行定性案例分析,探讨协同创新理论下科技服务业的动态吸收能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3.
刘金凤  陈先才 《价值工程》2014,(29):320-321
本文就贵州体育高考男子800米项目体能分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4.
任朝迎  邱文颖 《价值工程》2014,(32):263-265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社会对高水平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本文对《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进行了简要评析,指出重视科技英语翻译教材的建设,重视翻译教学,将有利于解决高校科技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实际需求脱节的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45.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7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2017年国内外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权属与登记以及土地政策法律三个方面有着共同研究焦点。国外研究关注了土地管理与管制问题,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农村“三块地”改革、不动产登记政策效应和配套法律存在的问题、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绩效和存在的问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关系、土地财政与土地违法和土地腐败等之间的关系、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以及土地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研究结论:2017年土地管理领域研究仍基于实践导向的探索、总结与凝练,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效应研究有所发展。2018年将重点关注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成效和修法研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绩效和法律关系、租购并举及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的体制机制、土地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耕地保护政策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46.
The article titled “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ublished in 2001 in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has been cited over 4,900 times in the last 17 years. In this paper, we first provide a historical review of how the article originated and the contributions the article made to bo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Next, we highlight the key market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that have emerged in SCM followed by how the theory proposed in the 2001 article can still be relevant to support SCM research and practice going forward. We also propose ways of configuring a supply chain and partnering across companies to serve customers in an optimal way. We conclude with a call for research on developing new frameworks to better describe, explain, predict, and shed light on the evolving nature of SCM.  相似文献   
47.
研究目的:总结2018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2019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18年国内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资产、土地生态状况评估、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土地利用及其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配置与保护、土地生态、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与应用等方面。研究结论:2018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在基础理论层面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深入分析了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科学内涵,构建土地利用研究的框架体系;在实践层面探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的核算方法,深化乡村振兴、多规合一视角下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构想。2019年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理论研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村规划编制研究、深化节约集约用地和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48.
中国土地信息学30年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信息学核心研究内容和学科地位,系统总结1980—2017年中国土地信息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划分土地信息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各个阶段重要成果,指出土地信息学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研究方法:理论归纳法和文献计量法。研究结果:土地信息学是以权籍为核心、土地信息为对象,研究土地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存储与表达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一门学科,服务于土地调查、评价、规划、利用、整治和保护等信息共享与决策支持。中国土地信息学发展可划分为起步阶段(1980—1995年)、关键技术应用阶段(1996—2006年)与稳步加速发展阶段(2007—2017年)三个阶段。研究结论:未来土地信息学应树立大权籍观,围绕权籍信息采集、管理、分析、表达、安全、标准等问题,研究快速、高效、精准的多元土地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土地信息的标准化、安全组织、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机制和技术;开展土地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综合表达、集成应用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土地信息学中的应用技术等。  相似文献   
49.
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环境支撑和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在26个备选具体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测试检验,最终选取14个具体指标,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模型,对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和江苏省十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定量评价,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最后从科技创新投入、成果转化等七个方面对徐州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给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0.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anies are increasingly putting an emphasis on the cre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innovation often involves a significant shift in a new strategic direc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is shift from 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and aims to identify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science‐based companies'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high‐tech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It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in two distinctive science‐based companies. To scholar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depth process analysis, over time, of how and why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 science‐based company's high‐tech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To practitioners in science‐based firms, this process study can function as a frame of reference, enabling the tailoring of a strategy for high‐tech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